深圳市公务员 深圳公务员有多难考
5月18日,一条“深圳拟录用4名港籍公务员,系首次设置定向港澳选拔职位服务‘双区’建设”的消息,引发坊间关注。
而前天起,因《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4周年,央视《新闻联播》以近5分钟专题,以及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纷纷以搜索、头版聚焦,也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港合作”再次成为热搜话题。
恰逢深圳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深圳将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和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提升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做强深港这一极。
自前海获批全国首个深港合作区以来,特别是近四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建议后,深港合作已发展到哪个程度?下一步将如何深化协同发展?如何做强深港这一极?代表委员展开热议并支招:深港合作不仅要强化“硬联通”、发力“软联通”,更要实现“心联通”。
2016年,香港青年、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林恒一进驻前海梦工场创业,从此开始“双城生活”,两地交通便利性是决定他“迈出第一步”的重要因素:“从香港元朗的家里到深圳湾口岸,再过关来前海,还快过去港岛,完全符合我对1小时生活圈的定义。”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深港往来时间缩短至14分钟;2019年皇岗口岸启动拆除重建,将于明年建成旅客日通关量20-30万人次的国际一流超级口岸;2020年8月,深圳莲塘口岸启用,成为深港陆路连通开通的第七个“大门”;同年12月10日起,深圳湾口岸正式启用货检24小时通关通道,为香港与内地物资物流往来提供“黄金通道”……
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修建让深港两地联系更紧密,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
“随着深港两地通关流量大幅增加,现有口岸承担的过境交通量远超当初设计量,亟待进一步优化升级。”深圳市人大代表黄迈建议,加强深港口岸规则对接,开展电子口岸建设试点,为企业进出口通关提供“一卡通”“一站式”服务,推动深港口岸试行更加高效、便利的通关模式等。
深圳市人大代表赵广群也建议加快推动沙头角口岸重建,“重建后的沙头角口岸,可以规划采取‘一地两检、无感通关’的创新通关模式,引领智慧型口岸建设”。
“建议开通深港跨境专营出租车服务,并在‘i深圳’平台开设预约服务,既有助于持续改进跨境交通服务的便捷程度,也有利于促进深港两地人员、技术等要素互通。”深圳市政协委员黄一峰建议深圳将深港跨境专营的士纳入全市智慧交通管理。
未来五年,深圳将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加快皇岗口岸重建、东部过境高速公路、深港西部快轨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深圳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今年将重点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进一步推进通关便利化,提升口岸品质,加快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这意味着,在深港“硬联通”上,深圳将再次优化提速。
“硬联通”基础之上,深圳也不断以“软联通”释放制度发展红利。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率先在制度创新上探索深港合作的重点区域。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6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236项,在全国、全省和深圳市分别复制推广58项、77项和165项,有相当一部分与港澳相关。
比如,今年1月,前海出台《港澳涉税专业人士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执业管理暂行办法》,全面放宽限制,对取得香港税务师或澳门会计师资格的港澳永久性居民,允许其执业登记后可免试跨境执业。已有27名港澳人士和2家税务师事务所饮得“头啖汤”。
今年前海将抓住“扩区”重大机遇,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加快“两城六区一园一场六镇双港”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在前海东边20多公里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则是另一个制度机制对接高地。
“我们的挑战在于在完全不同两个架构中形成紧密合作,要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加速深港规则融合,目前已首次实现科研设备、科研人员在合作区内快速出入境;首次实现香港科研机构办事‘信用 秒批’。”深圳市人大代表、福田区区长黄伟说。
今年河套将携手香港制定“联合政策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并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等制度创新。
就在今天,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公告称,深圳拟录用4名港籍公务员。这是去年12月在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深圳首次设置定向港澳选拔职位,平均80余人竞争一个职位。
考取深圳金融监管局一个职位的赖宇辉正是其中一位,他曾受访时表示,不少香港公司员工都在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了解内地文化,希望更快融入内地市场。港澳青年拥有在内地体制内发展的机遇,将更好地重新思考和认识国家发展,更好服务内地高质量发展。
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是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推出的一项重磅创新举措。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此举意味着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已开始了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创新。
而人力资源的顺畅流通及其带来的包括观念、理念、制度、文化等在内的交流碰撞、取长补短,则正是“软联通”的关键所在。
根据深圳党代会报告,未来五年深圳将推进深港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商事规则等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动。
随着来深就业创业的香港人越来越多,如何为其提供更多民生服务,实现从来深“创业就业”到留深“安居乐业”的转变,也是深圳下一步做强深港这一极的关键。
2020年8月17日,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参加在深圳举行的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香港)时就表示,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大湾区发展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帮助或引导其在大湾区规划人生。
“深圳和广东都出台了很多面向港澳青年的产业或金融领域扶持政策,已有一批香港青年创业且发展得较好。但当他们事业相对稳定后,进一步需要考虑的是结婚生子,进而会出现孩子教育、医疗和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问题。”霍启刚认为,要融入一个地方,就要全盘考虑,事业、学业、生活、文化都不可缺少,并呼吁深圳出台更多让港人在深安居乐业等民生政策,引领其定居发展。
深圳两会期间,这一问题也引起更多人关注。
“以前我们讲深港合作,更多的都是关注经济产业,这次我提出推动建设深港社会协同试验区。”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大量的香港青年来到深圳投资、就业、创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一系列的社会环境,很难进行深度融合,很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感觉,建议在体制机制上解决深港规则衔接,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
深圳市政协委员吴欢也认为,深圳应率先为居深港人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议针对港人较集中、深港交流联系较密切、港人服务需求较多的社区,设立港人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为居深港人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
为让在深港人共享优质生活圈,深圳2020年12月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提出了18条措施。其中,生活方面的措施有5条,主要涉及居住证政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交通优惠、深港澳社会保障合作、打造综合服务平台等。
今年深圳在继续推进上述措施外,还将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争取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落户,加强与澳门在特色金融、文化创意、中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同时高品质打造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策划/统筹】甘雪明 张玮
【撰文】张玮 徐峰 刘珊
【摄影】朱洪波
【作者】 张玮;朱洪波;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