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完整版
暌违6个多月,7月20日电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
观众和电影院像是经历了一场久别重逢。而复工首日《第一次的离别》新片上映,用油画般的质地娓娓道来人生中那一次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早先已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分别拿到了奖项。这是导演兼编剧王丽娜的处女作,也是献给故乡沙雅的追忆礼物。
在塔克马拉干沙漠的北缘,羊群、棉花、胡杨林和童年的记忆,沉淀出丰厚的素材,最终写就了这一首真实之诗——人生中绕不开的离别和成长。
虽然影片以《第一次的离别》为标题,但仔细看下来,却能发现片中至少有10次离别。
阿苏克地区沙雅县,青梅竹马的艾萨和凯丽一起在沙漠里穿行、一起抚养小羊、一起在爬上胡杨树谈心,那像鸟儿般自由的童年让在城市里长大的我颇为羡慕。只是这童年的快乐里也掺杂着烦恼和酸涩。
艾萨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幼年患病伤了脑子,听不见也说不了,生活无法自理,还经常走失。父亲干活时,艾萨和哥哥既要帮衬也得照看母亲。课业、农活和母亲,早早成为两个男孩肩上的重担。
哥哥没能考上新疆大学,要去远方上技校。那是属于哥哥的离别,告别家乡,走向未来的人生。也是艾萨第一次面临和亲人的离别,从此之后,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萨的肩上。
沉默寡言的父亲第一次萌生出要将母亲送去养老院的念头。十几年的不离不弃,有精疲力竭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未来都是父亲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父亲和母亲的离别,是权衡利弊后的割舍,是为了让大家都过得更轻松。
家族会议时,艾萨的姨妈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妹妹送去养老院。可在族人的劝说时,她只能拗着性子板着脸,接受被迫的离别。
艾萨不同意父亲的提议,但当他从学校回来后却发现母亲已经被送走了。他最怕母亲走失,他想听母亲能对自己说一声“儿子,你回来了”,但他不愿离开母亲。这一次被迫的离别,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哥哥,如果我们都不出去学习,就在家一起吃饭一起过日子多好。
然而艾萨不曾料到,自己的好友凯丽和她弟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得转学去库车的汉语学校。这一次的离别,艾萨失去了身边的朋友。胡杨树下再也没有三个人的欢声笑语,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
只是,对凯丽来说何尝不是一次离别。离开熟悉的家、远去陌生的城市,再也无法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美好的童年似乎在此截断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记忆中,另一部分抛在未知的远方。
而村口大树下的青年汉子,他想要离开家乡去往城市生活,想要去追寻更好的未来,却被家长前辈们所阻挠,被迫留在沙雅县,按在长辈们的舒适圈里没能离开。
凯丽的妈妈想要离开苦日子而离了婚,却终究放不下两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快乐选择了复婚,她也没能离开。
而我觉得影片中最妙离别却是艾萨和他小羊的两次离别。
影片的开始,艾萨亲手给一头小羊羔喂奶。还没学会乖乖喝奶的小羊被凯丽强行抱走。艾萨依依不舍地跟到凯丽家,为小羊搭好了窝才算放心。
影片的结尾,在艾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离别后,小羊不见了。像那个夜晚跑出去找走失的母亲一样,艾萨也冲进风雪里寻找心爱的小羊,可惜的是再也没有找回来。
最后的夕阳之下,艾萨独自赶着羊群。黄昏好风景中有一丝酸涩,是习惯了别离的成长,是只能往前走的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第一次离别”。但如果回头去看,却很难说得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
影片中的人们,似乎也无时不刻在地离别。
有人想离开,有人不愿离开,有人没能离开,有的却是永别。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个“第一次”,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是新的成长和际遇。
艾萨和凯丽聊着长大后要做什么,哥哥把大学的梦想交托给艾萨,还有母亲走失那晚,哥哥骂着艾萨“怎么总是长不大”……
“长大”、“梦想”,这两个关键词和离别一起贯穿着影片。
如果说,当孩子们憧憬未来时是快乐的,那么为了到达未来他们必须踏上一条成长之路,披荆斩棘、永不停歇。
这一路上我们会不断遇见,也总会要告别。像村口的青年汉子、凯丽的母亲、艾萨的父亲,不论哪个岁数,离别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选择,即便长大成人,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离别。
只是,哪怕一辈子都无法习惯离别,我们也得学会面对和接受。
回不去的乡愁是离别。
难以割舍的亲情是离别。
亲情、友情、熟悉的地方、喜爱的宠物……时空能够分割的离别,只要能放在心里,就能成为永恒的留念。
我很喜欢影片中凯丽的妈妈,她告诉女儿可以画一幅画,那么在画里就可以和小伙伴永远不分开了。或许这就是源自于生活的智慧,这位母亲教会了女儿用孩子的方法来应对离别。
而这部影片也是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人生中的必修课,与其说讲述孩子的故事,到不如说有种历经沧海桑田后回望来时路的意味。
胡杨林、棉花田、沙漠里的脚印、夕阳下的羊群,还有那打得夯实的馕饼,都成了绝美的画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