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讲武堂 贵州陆军讲武堂
在云南昆明中心城区的翠湖公园西岸,远远望见一座米黄色的老洋房,它就是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摇篮"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
这座老建筑,中间是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院子,四周由高达10至16米的两层或者三层楼房浑然连为一体,四面各有一道优美的拱形门洞。楼中有一条全程贯通的走廊,长达480米。整座建筑外表优美协调,内部复杂多变,集砖、石、土、木为一体,墙面采用大青石、土坯或者青砖夹土坯砌成。地板全用云南特有的沙松木制成,至今完好无损。
云南陆军讲武堂平面示意图
云南陆军讲武堂门前的石狮子
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由云南省主席龙云兼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总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云南陆军讲武堂校训
云南陆军讲武堂校歌
云南陆军讲武堂校规
云南陆军讲武堂教材
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军装
学员在操场上训练的器械
讲武堂教官住的宿舍
讲武堂对学员实行刻苦训练,严格管理。学员每早凌晨5点起床学习训练,到晚上9点方可入睡。这是学员的集体宿舍。
学员除了操场训练之外,还要参加课堂理论学习,而且对内务、着装、军容、军纪要求非常严格。这是当年讲武堂的教室。
讲武堂设有国文、算术、几何、英文、法文、日文等课程,在当年那个时代是比较先进的。这是学员的图书阅览室。
步兵学员每天射击训练的实弹不少于15发,其他兵科学员在野外训练时,所需的骡马匹数、火炮、弹药等武器装备也尽力保证供给,目的在于将学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军官。这是当年学员实弹射击训练用过的大炮。
云南陆军讲武堂内还设有"讲武邮局"。
讲武堂里的学员食堂
讲武堂学员毕业证书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第一军校",被称为"百年军校、将帅摇篮"。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特别班的毕业生。他从这里走出去,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百炼成钢,成为震撼全国的"总司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这是他担任红军总司令和八路军总司令时的照片。
叶剑英元帅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2期,他原名叶伟宜,在1919年考入讲武堂时才改名为叶剑英。1920年8月,他从讲武堂毕业后,被委任为粤军新编团的团长。这是叶剑英担任粤军团长时的照片。
越南的武元甲大将和朝鲜的次帅崔永健大将,都是从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出去的。缅甸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吴奈温将军也毕业于这所百年军校。
从云南陆军讲武堂还走出民国的两位总理,一位是讲武堂校长李根源,曾任"国民政府总理",另一位是韩国复国后的"首任总理"李范奭。讲武堂还产生了包括云南、贵州、湖北、江西、热河省的12位省主席、40位上将、72位中将和数以百计的少将。云南陆军讲武堂对这些人都有简介。
日本投降,代表国民政府在芷江受降的,是讲武堂14期学员萧毅肃,时任陆军总参谋长、受降总指挥。其后,南京"九.九"受降时,中国政府总代表是讲武堂教官出身的何应钦。图为何应钦在南京接受日军投降时的画面。
讲武堂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就预示着它是封建王朝一手"培植"起来埋葬自己的掘墓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从校长到教官、学员都参与打倒封建统治的唯一军校。这是1911年10月讲武堂师生参加云南"重九"起义的画面。
讲武堂师生还组成北伐军驰援川黔两省起义,促进了各省的相继反清独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图为讲武堂师生组成的北伐军。
图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参加北伐战争的油画。
抗战爆发后,云南组建了抗日部队奔赴前线,在这些部队中,由讲武堂师生担任军师级以上将官的有七十多人,旅团长达数百名,其中有一些军旅长在战斗中为国捐躯。图为滇军与日军交战的油画。
蔡锷将军照片。
黄埔军校于1924年创办的时候,云南陆军讲武堂已有15年的历史了。当黄埔军校成立时,云南陆军讲武堂应邀前往援助建校。这些教官和毕业生把云南的成功教学经验带到了黄埔军校,甚至还把蔡锷为讲武堂编写的《曾胡治兵语录》带入黄埔军校,作为人手一册的教科书。后来人们说,广州黄埔军校是培养将军的摇篮,而云南陆军讲武堂则是"黄埔军校的摇篮"。
为了打造国防教育示范窗口,讲武堂成立了一个"预备役军人班",由七名退役士官组成,每天表演换岗仪式。通过操演展示这所"百年军校"的文化魅力。
现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并不是它的全部,它原来的规模比现在要大得多,大约占地7万平方米。
讲武堂在一楼大厅内以文字、图片和实物的形式,介绍这所百年军校的历史,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前来瞻仰和参观。
198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25日拍摄于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8月31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家中。
作者:王新民
责编:李郎杰《白浪情》